反思科技—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

如果以 iPhone 首代发布作为移动互联网元年,至今也已将近 13 年。

多数人对互联网的痴迷,从他们选择随时在线的生活方式中便可窥见,但正如工业革命的初期——环境危害、生态破坏在巨大经济价值的遮掩下显得无足轻重,可最终仍需自尝恶果。

历史总会不断重演,如今与互联网有关的一切都被冠以「进步」之名,我们亲历着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形态变革,热情追逐进步的同时,却深陷泥潭而不自知——毕竟群体性的集体反思总是滞后于个体,多数人都不得不为这种滞后反馈的危害买单。

我们以为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产物,但或许这并非事实。

默认选项背后的操控

科技的发展不是随机、中性的,互联网科技背后都有明确的目的——追求我们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经济是构建诸如腾讯、谷歌商业帝国的基石。

在互联网上,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各种设定都是被精心策划过的一个个精巧陷阱,例如

  • 自动播放信息流推送中的视频
  • 信息流中自动推送的各种耸人听闻的话题
  • 软件图标强烈的高饱和配色
  • 无处不在的通知小红点
  • 持续推送最新动态

这些设计是否让你欲罢不能?而他们背后真实的目的可能是这些

  • 借由算法与人性陷阱无限制地抢占你的时间
  • 竭尽所能收集你的隐私与数据信息构建个人画像
  • 引导你无止境地消费内容或购买商品

我们为什么对互联网如此上瘾,或许已不言自明,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科技公司对我们的了解往往更甚于自己。

turned-on laptop computer

他们有无数的实验室汇聚最聪明的脑科学家进行对大脑的研究,借助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传播学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知识,了解我们的大脑如何运作。

进而对用户的决策施加控制,获得用户更多的留存与注意力——我们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了他们竞争的对象。在这场军备竞赛中,我们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成为了互联网佃农,被科技公司喂养、收割。

设计伦理——科技界的文艺复兴

讽刺的是现今连写作软件也在不断的争夺用户注意力,各种频繁的付费弹窗、文章推荐让人不胜其扰。

黑暗, 房间, 办公室, 表, 椅子, 灯, 光, 打字机, 纸, 棕色的办公室, 棕色的纸, 棕色的光

而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重要事实: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正如谷歌设计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所言:「我们需要智能手机、屏幕通知、网页浏览器作为我们思维和人际关系的外壳,但它们应当把我们的价值取向放在首位,而不是把人性的冲动放在首位。毕竟我们的时间很宝贵。应当像隐私或数字版权那样受到严格的保护。」

科技发展应以服务于人类为目的,在设计上也应该遵从伦理——以人为本,例如

  • 以提高用户创造力与获得心流为目标
  • 遵从美学设计规范,懂得克制
  • 不在功能上喧宾夺主
  • 善用技术提升用户效率
  • 不过度打扰用户

遍历市场上诸多写作软件,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寥寥。但今年刚推出的 Effie 却让人眼前一亮。

本文创作于 Effie

Effie 对于沉浸创作的极致追求与敏捷高效的易用性之间的平衡,让其他标榜极简的产品相形见绌。从产品理念上而言,由人文关怀来驱动产品开发,而非功能、指标驱动,也是 Effie 的亮点,重视人性的价值,让科技帮助我们变得更好,而不是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Effie 是思想家专用的写作软件」——对于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这个 Slogan 已足以成为去尝试的理由,因为她饱含着对创作者的敬意。

我们仍有选择的权利

产品由理念所塑造,关于产品背后的理念,用户总是对其知之甚少到与其重要性不相符的程度。理念影响的不止是产品,它会借由产品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心智,或许,下次当你下载一个 App 或者使用一项互联网服务,应当冷静思考,这个产品是基于怎样的价值观和目标构建的?它是为了让我变得更加平静和富有创造力,还是为了让我变得更情绪化和低效率?

我们在未经审视的情况下,将选择交给了一群不需要为我们的未来和生活负责的人,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Never forget “You are what you choose”.

本文创作于 Effi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