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写作的4条建议

写作的迷思

如果你是一个写作新手,在网上检索写作方法,总会有一类文章告诉你——写文章的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应该做什么。

比如提出构思、建立草稿、修改、编辑、出版的线性流程。这些建议自然有很多出于经验之谈。

但这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在星期一头脑风暴,星期二列出草稿,以此类推,按照流程即可完成一篇稿子或者写出一本书。

然而,专业作家并不会严格按照写作流程按图索骥。这些有经验的作家会告诉你,写作过程是递归的,而不是线性的。

我们当然不是否认写作流程的重要性,这些对于新手而言其实非常重要。

但是,很少有人告诉他们一个事实——写作流程的步骤并不一定是有序线性展开的,这点对于新手的创作成长也非常重要。

比如,当一个创作者在散步的时候,收集了好几个自认为还不错的点子,然而当他回头与自己的好朋友进行沟通后,放弃了大部分自己获得的新点子,并且将剩下的点子进行了修订。这些都是创作流程的一部分。

从创作开始,直到出版前期,对稿件进行反复修订等编辑工作都是创作中的日常工作。这使得创作者的创作流程非线性化。换而言之,非线性才是写作的常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非线性写作的理念、缘由以及一些写作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创作者而言,最常接触的概念是非线性叙事,而不是非线性写作。

因此,在讨论非线性写作之前,最好先介绍一下与之相关但是有所区别的非线性叙事。

什么是非线性叙事?

非线性叙事是线性叙事的相对概念。

所谓线性叙事,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人物角色在一段时间内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加以展开叙事的方法。

多数作品均是采用的线性叙事,最为常见的线性叙事结构便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比如,著名电影《十二怒汉》。线性叙事的特点在于符合读者或者观众的日常生活经验。

与此相对的,非线性叙事是指围绕主要人物角色,不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顺序,对其在一段时间或者多段时间内的系列情节的某种组合。

比如,中国观众较为熟知《记忆碎片》、《穆赫兰道》、《蝴蝶效应》。

非线性叙事包括主题并置、多重时空、套层叙事、对话式复调、对位式复调、平行叙述等多种叙事类型。

《记忆碎片》

《低俗小说》可能是电影史最著名采取非线性叙事的故事了。以下是国外网友对该影片按照时间顺序的场景还原。

两种叙事方式各有利弊。

  • 线性叙事由于符合人们的直觉,容易吸引读者或者观众的注意力。
  • 非线性叙事则是对经典闭合结构的传统叙事的颠覆,使得作品充满了偶然性、不确定性、无中心性等特点。

当然,作为一种叙事方法,非线性叙事并不是作品的附属品,其往往具有强化人物角色深度、建构戏剧性情节、建立某种世界观的功能。

甚至可以说,非线性叙事这种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叙事手法本身便是一种故事,非线性叙事形式和作品主题表达是高度统一的。

什么是非线性写作?

与非线性叙事对比,我们很容易理解非线性写作(Non-Linear Writing)。线性写作是我们按照作品呈现的先后顺序,一般是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写作。

比如,写一本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依次输出写作内容。或者,写一篇学术论文,按照引言、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分析过程、结论、讨论等环节逐次展开进行写作。

非线性写作则是不按照作品体裁的呈现顺序依次展开写作,而是作者按照兴趣、灵感、写作难易程度等因素决定作品中不同模块的写作顺序。

需要强调的是,非线性写作并不等于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强调的是叙事风格,而非线性写作的着重点在写作顺序,强调的是不按照既有作品内部各种模块的呈现顺序展开写作。对于线性叙事的小说和论文等作品,均可以使用非线性写作。

线性写作 VS 非线性写作

为什么需要进行非线性写作?

我提倡非线性写作的原因在于,写作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的递归过程

我们很少注意到,作品的创造与产品的生产逻辑并不一样。产品生产便是一个典型的线性逻辑。工厂按照生产图纸,输入原材料,再使用生产机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最后便可以得到期待的产品。

如果作品的创造,与产品的生产逻辑一样,那么,按照要求,作者在写之前便应该构思、计划、布局。然后我们要用我们的手,像打印机一样将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内容从头至尾写出来。如此,写作本身便是一种基于某种顺序的誊写和转录过程。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用于写作的双手并不是大脑的誊写机器。诚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确实可以提前构思、计划,在大脑中对作品进行构思。

但是,作品内容并不是提前可以通过构思刻印在我们的大脑中,而是往往通过我们的写作过程得以成型。 如果写作是线性的,那么你便不能在引言之前写出正文,在分析之前写出结论。以此类推。

史蒂芬·平克谈到: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 文本的最终呈现方式是线性的,然而大脑的思考方式和写作的表达方式,绝大部分情况下却是非线性的

我们最好注意这前后两者间的区别。

比如,我送礼物给小丽。这句话字面意思明确。然而,这句话在我大脑中却激起了一阵阵涟漪,我的大脑中出现了一连串问题:

我要买一个什么样子的礼物?我的收入是多少?我愿意花多少钱?我和她的亲密关系如何?如何购买?诸如此类。 这些问题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有时接二连三地浮现在脑海。

通过白板工具制作的示意图

可以将大脑视为一种发酵器,其中的想法、灵感等往往是以跳跃式的方式闪现的。而我们写作的论证逻辑也往往不是线性展开的。写作是一个非线性的递归过程。我们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

在写作过程中,绝大多数作家都不会从作品的开头进行写作,依次展开直到作品的结束。

尽管往往已经有一些规划,但是更真实的写作情况可能是:

  • 灵感、想法的出现是不规律的
  • 作家可能会追随灵感,根据灵感而对既有结构进行调整,甚至是推倒重来
  • 写作顺序也是分块进行的,可能会先去写作自己最为感兴趣的部分,再回头处理作品的开头
  • 甚至对文本的不同部分,根据需求反复切割、重组

最终在反复的修订和迭代过程中形成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如何进行非线性写作?

写作是非线性的迭代过程,其本质上反映了思维和文本之间的矛盾与鸿沟。在思维转变为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是非线性的,而文本绝大部分需要线性呈现。 那么,在明确了写作过程是非线性的本质后,对于我们的写作过程有什么启发呢?

1. 一开始不要担心作品结构,优先考虑作品内容

这样的担心往往为时过早或者就是多余的。在几乎没有内容,或者内容很少的情况下,还没有动笔便考虑下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考虑如何保障结构的连贯性等问题没有多少意义。

先将你的想法、灵感和素材转变为作品内容,最后再确定作品结构。切记,作品的内容的生成和提升,首先需要鼓励的是创造性,而不是从一开始试图通过结构限制我们创造性的发挥。

著名小说家史蒂芬·金谈到,写作时完全不必墨守成规、保守教条。同样,你也没必要坚持非要用实验性、非线性文体写作。传统和现代都可以为你所用。你要是乐意,倒挂着写也没问题,用图案写都成。

是的,没有规则要求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去创作。因此,当我们没有感觉,不知道从何处下笔时,建议不要担心时间顺序,也不要考虑事件因果关系。

当你开始一个写作项目的时候,从你最感兴趣的地方,从你最想写的场景开始写作。这将会为你的写作过程树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2. 将作品视为乐高积木,以模块化的思维去创造作品

以自己习惯、喜欢的方式对不同模版进行组合。随后再考虑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具体而言,我之前讨论的一些写作方法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实现非线性写作。

比如,利用分轨写作法,区分内容和结构并进行处理。细胞写作法和卡片写作法中的“细胞”和“卡片”本身便相当于一个个小的“模块”,方便作者使用非线性方式对内容进行创造和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非线性写作和线性写作并非截然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写作方式各有利弊。

线性写作更为标准、更有条理,能促使作者思考叙事内容之间的线性逻辑。而非线性写作则是追随灵感和兴趣,有助于抓住一闪而逝的想法,不断拓展和提升作品内容的宽度和深度。

然而,如果是纯粹的非线性写作,可能最后会获得一些精彩但是却支离破碎的写作片段。

因此,最好的写作方法便是同时结合线性写作和非线性写作。对于灵感和思路的处理,使用非线性写作方法。

在使用非线性写作处理作品的时候,建议通过打标签、增加标记符号、添加批注、评论和链接等方式建立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在写作期间定期梳理线性结构,以明确当前写作内容在作品中的具体位置。

3. 培养书写进程日志的习惯

如果能按照线性流程一气呵成,那文章写作效率自然会提升。非线性写作增加了创作过程的灵活性,其对灵感的激发和对内容的反复修订,使得文章质量不断提升得以可能。

然而,对于很多人而言,在非线性写作的“漫游”过程中很有可能无法集中精力或者注意力,甚至迷失了写作目标。非线性写作更符合大脑的思考方式,但是也有可能导致写作的低效率。

为了优化非线性写作,建议培养书写进程日志的习惯。进程日志的目的主要在特定写作时刻记录作者的写作进程以及决策过程。

进程日志不必过于详细记录每日写作写作流程。对于写作新手而言,每日写作间隙或者写作任务完成后,快速记录下当天在创作过程中的写作感想、困难、写作策略以及写作工具。

随后,定期回顾并反思这些写作进程日志。

这种方法有助于作家在新手入门阶段更为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流程,对自己的写作心流和写作习惯等不断迭代优化。在我看来,进程日志的践行,相当于为作家的主我和客我之间建构了一座沟通对话的桥梁。

4. 让你的写作过程更个性化

既然写作是非线性的,试图去寻找非线性写作的规律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作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根据自己知识、经验、习惯等因素,尽可能地个性化自己的写作过程。

写作经验中,既有一些可以被作家共同体所共享,也有一些是基于作家自身的个体体验。如果尝试过某个写作建议,依然感觉用处不大。没关系,有的时候只是不适合你而言,尽量去探索和创造自己的写作流吧。

评论
  1. 用一句俗话说吧,这可能就是写作的某种“底层逻辑”。受益匪浅,感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