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视化工具辨析:Mind Map VS Thinking Map VS Concept Maps

思维导图是从核心概念出发,提倡高度个性化的思维发散。

思维导图的发散型结构更容易让人发现不同分支间的关系,也更容易让人产生新的关联以填补空白,以此激励我们更长久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些用户无法对于思维导导图的多种样式产生混淆,也无法有效分辨思维导图与其十分相似的概念图(Concept Map)之间的关系。

我们已经讨论过《如何使用思维导图?》今天我将对思维导图的两种流派 Mind Map 和 Thinking Map,以及与之相关的Concept Maps 进行辨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思维导图。

两种思维导图流派:Mind Map VS Thinking Map

鲜为人知的事情是,目前的思维导图对应两个英文翻译:Mind Map 和 Thinking Map. 而思维导图这个舶来品名词的两种翻译其实反映了思维导图的两种流派。

Mind Map 是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并完善,而 Thinking Map 则是由 大卫·海勒(David Hyerle)于20世纪 80 年代后期所创建。

虽然均被翻译为思维导图,Mind Map 和 Thinking Map 的呈现方式和应用场景其实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Mind Map 只有一种类型,其经典形式是存在一个中心主题/节点,然后以这个中心主题向外辐射和发散。

目前,Mind Map 主要被学生群体作为记录笔记的重要方法,并被专业人士视为践行头脑风暴等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或者沟通效率的视觉化工具。

Thinking Map 包括8种类型:

  1. 圆形图(Circle Map)
  2. 气泡图(Bubble Map)
  3. 双起泡图(Double Bubble Map)
  4. 树型图(Tree Map)
  5. 括号图(Brace Map)
  6. 流程图(Flow Map)
  7. 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
  8. 桥型图(Bridge Map)
Thinking Map 的 8种类型

大卫·海勒认为,这些类型分别是人类八种特定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模式。他将 Thinking Map 视为提高学习者能力的思维工具,有助于辅助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Mind Maps & Concept Maps

概念图 (Concept Maps)是一种与思维导图 (Mind Maps) 类似的概念绘制(idea mapping)工具。

这两种视觉图(Visual Maps)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依然有诸多视觉差异和使用场景差异。具体而言,两者具有以下差异:

提出者

如前所述,Mind Maps 是由东尼·博赞(Tony Buzan)于1960 年代建立和推广。概念图 (Concept Maps) 则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Joseph D. Novak)博士于 1970 年代所提出。

定义

概念图属于相互关联的概念网络图谱,而思维导图本质上是用于组织信息的树形图。

使用场景

思维导图主要被用于激发创意、记录笔记、组织想法、收集资料。概念图一般用于展示知识、解释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适合建立知识图谱。概念图比思维导图更为正式。

理论基础

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与大脑思考的方式是同构的,均是呈现辐射状。诺瓦克的概念图基于同化理论和建构式学习观点,强调将新概念与命题的同化于既有的认知架构中,有助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自发性

思维导图反映了使用者内心自发所想,而概念图则是经过思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系统。因此,思维导图内容更为主观一些,而概念图内容更为客观一些。

灵活性

思维导图布局更为灵活,概念图要求符合逻辑,则更为结构化。

制作时长

思维导图通常是一个快速而自发的创造过程,而概念图则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使用者较为详细的思考。

视觉图特点

  1. 思维导图在设计上存在一个中心主题,而概念图则存在多个中心;
  2. 思维导图呈现辐射状结构,而概念图则呈现树状结构;
  3. 思维导图专注于一个核心概念,而概念图则连接了多个概念;
  4. 概念图的不同主题之间可以交叉链接,而思维导图不可以。因此,概念图中经常可以看到多对多的映射关系,而思维导图则是以主题为核心的一对一关系。
  5. 概念图中子节点基本上都是关于某个命题的陈述,而思维导图的子节点则是不包含命题的某个词语。
  6. 概念图同时重视主题和联系。思维导图也重视主题,但是节点之间更为自由。
  7. 相对于概念图,思维导图较少关注关系,更为强调通过简短词语来触发进一步的想法。思维导图是从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代表着思想的自由延展。思维导图比概念图更为直观,一般以鼓励激发创造力而被用户所熟知。

缺点

思维导图不善于展示知识图谱,不太适合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概念图制作成本比较高、节点过多会导致可读性降低、不利于协作。

从上面可以看到,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各有特色、各有自己的使用场景。那么,应该什么时候使用这两种视觉地图呢?

我的建议是这两者并非是对立的,可以同时使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

具体而言,当你刚开始进行构思时,头脑中并没有明确的视觉结构。那么,建议你这个时候先按照思维导图的理念进行处理——从中心主题开始。

然后,让想法流动,添加子主题。之后,添加他们的子主题,依此类推。

随着你内心想法的日益丰富,你内心中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更为清晰,那么你便可以按照概念图的要求添加相应的子概念和命题,并且添加相应的关系箭头。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制作思维导图还是概念图,每个节点都应该由单词、短语构成。而有些人的思维导图不够精练,子节点中充斥了大量的文字。

评论
  1. 思维导图两大流派,很明显第一种简单易学,普及率更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