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些主动阅读策略。根据具体的读者阅读需要,可以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组合。今天介绍几种整合主动阅读策略的阅读技术。
SQ5R 阅读法
国外阅读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比如 Langan 和 Nadell 提出的 PRWR 系统、 Grant提出的 P3RU法和 OP3R 法。
然而这些方法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真正获得包括学生群体、研究人员在内的多数阅读者认可的方法是 SQ3R 法。
SQ3R 方法涵盖了多数主动阅读策略。这一方法是由美国教育哲学家弗朗西斯·罗宾逊在其著作《Effictive Study》中引入。
具体而言,SQ3R 是指总览 Survey、提问 Question、阅读 Read、背诵 Retrieve/Recite、复习 Review 五个阶段。
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阅读教科书等材料的阅读方法。
后来,在 SQ3R 方法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发展出了 SQ4R 和 SQ5R 方法。
以 SQ5R 方法为例,这种方法由波克在 1997 年提出,建议在原始的 SQ3R 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步骤:记录 Record 和 反思 Reflect。
因此,SQ5R 方法代表了总览、提问、阅读、记录、背诵、回顾和反思。
总览
学习的第一步是 总览:核对阅读材料;快速浏览内容目录、标题、子标题;查看文章中的地图、流程图、图表、插图;阅读引言和结论。这些都有助于你快速获取文本内容的梗概。
提问
学会自我提问:标题是什么意思?本章节的重点是什么?主要论点有哪些,分论点又有哪些?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具体是如何论证的?文章的采用了哪些表达手法呢?诸如此类。
关于提问,一个有效的建议便是你可以尝试将章节标题转化为问题。
阅读
第三步是阅读。对于阅读而言,不要像是逛菜市场一样让脑袋悠哉悠哉,而是应该边读边思考——阅读应该带着阅读目的和思考,哪怕阅读目的只是寻找阅读文本中部分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仔细记下重要术语,包括斜体或带下划线的词语。
记录
阅读应该留下痕迹。你可以在关键词、短语下面划线或者添加着重号等特殊标记。
更为重要的是,你应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写下你对当前阅读内容的简要总结或者一些阅读想法。建议趁着第一遍阅读时,新鲜的阅读材料对大脑刺激比较强烈,写下你的所思所想。
背诵
第五步是背诵。回忆你所读过的东西,回顾阅读材料中的主要思想和重要细节。最好使用你自己的话告诉自己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
背诵的下一步是复习。当你阅读完所有内容,尝试回顾一下你的阅读笔记:尝试回顾文本的主要观点、注意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文章中的图表。
对已读内容的回顾和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如果结合间隔复习的话,那么你将会牢牢记住已读内容的核心知识点。
反思
SQ5R 的最后一步是反思。这需要你使用批判性思维。思考你所读内容的具体收获,并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比如,花一些时间思考所读内容与你的已有知识之间的具体联系,反思评估所读文本内容中的问题、观点和结论的逻辑严密性和合理性。
信息漏斗法
信息漏斗法是一种先进的主动阅读技术。信息漏斗法主要要求阅读者创建两种注释内容:用于自我测试的关键字列表和用于复习的摘要。
其中,摘要占据原始文本长度的 10% 到 25%,而关键字列表则占据原始文本长度的 2.5% 到 5%。
由于从原始文本到摘要再到关键字是逐层筛选的过程,类似于使用漏斗的过程,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为信息漏斗法。具体而言,信息漏斗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 1 步:预览
快速浏览章节。预览的目的是为了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要担心无法理解或者记住内容。
可以跳过看起来不重要的部分,但要特别注意章节摘要、加粗部分、信息框、图表和下划线等内容。
第 2 步:获取摘要
再次阅读文本内容,但这次阅读的目的是从阅读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并以并尽可能简洁地方式写成摘要。
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复制阅读文本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将阅读文本压缩至阅读时间为原有文本 10% 到 25% 的摘要内容。
第 3 步:创建关键词列表
从第二部所获的章节摘要中创建一个关键词列表。具体而言,删除摘要中的所有解释,只列出基本概念和关键数据点。
第 4 步:复习
复习的时候,首先阅读关键词列表,尝试回忆摘要中与每个关键词相关的信息。如果回想不起来,那就打开摘要部分进行复习。
可视化图表:K-W-L 图表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一些辅助工具整理思路。其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优秀的构思工具,用户对其接受程度最高。
当然,近两年来,一些看板、数字白板等工具也在逐步推广。这三种工具在以往的博客中或多或少均有介绍。
除此之外,国外还存在一些辅助阅读的可视化图表。此处,主要介绍一下在国外关于阅读教学中广泛使用的 K-W-L 图表法。
K-W-L 图表是由 Ogle 于1986 年创建并推广的可视化图表。KWL 图表可用作个人、小组的学习工具,属于一种以阅读者为中心的视觉辅助工具的方法。
具体而言,这种表格将一张纸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列,K 代表对某个主题已经了解的内容。这一步要在阅读前完成。
- 第二列,W 要求阅读者列出关于某个主题想要通过阅读所了解的内容。这一步也需要在阅读之前完成的。
- 第三列, L 要求阅读者填入从阅读中学到的东西。这一步需要在阅读之后完成。
从 K-W-L 图表的设计可以看到,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课程学习场景。
K:What I Know,我已经知道的知识。(了解)
W:What I want(wonder) to know,我想知道什么。(意愿)
L:What I learned.我学到了什么。(所学)
作为一种阅读理解策略,K-W-L 图表可以激活阅读者的已有知识体系,并且通过阅读目标的设定以及阅读内容的总结和反思推动阅读者实现学习目标。K-W-L 图表对于主动阅读具有以下启示:
其一,重视阅读者的既有知识、经验等对于阅读内容理解的影响。
其二,阅读之前最好设立阅读目标,带着阅读问题去进行阅读。
其三,阅读介绍之后,一定要总结所学所想。没有收获的阅读毫无意义。最好使用自己的话,对阅读结束后的知识归纳、想法、评价等内容进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