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学习策略: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断舍离对于学子自然也有相当意义。既然物品可以精简,通过舍弃和收纳使堆满杂物的房间变得整洁空旷,从而净化心灵,那么学习的道理也不出其右。

在学习中采取“断舍离”策略,可以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达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断”,学习目标要“舍”,学习方法要“离”,具体怎么操作?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习内容:“有舍才有得”

学习内容要注重少而精,而非广而浅。

《红楼梦》中有一句话叫做“治一经,损一经”,意思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顾得了这经却顾不了那一经,四书五经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先学习一经。

总体来看,我们一生必修的课程无非分为三大类:

  1. 公共基础课:注重构建底层认知,培养认知力;
  2. 通用必修课:掌握方法论,培养行动力;
  3. 专业必修课: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说,公共基础课和通用必修课都是为专业必修课打基础而设置的,前二者是生活,后二者是工作,会学习的能人有能力把三者糅合在一起,在学习中形成自洽。

也就是说,刚开始学习自然应该博览群书,但在整体知识架构与基础打下之后,就应该逐步将学习内容从广而浅变为少而精。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基础课和通用必修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作用是短期的,它是基础工程,只有基础工程打牢实了,才能打造你的独特能力。

孟子说“由博返约”,如是而已。

学习目标:奋力争取那些够得到的东西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我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的80%的知识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毫无用处,只有那20%的知识才是价值创造的材料,幸福循环源泉,可能我们每天都会花费80%的时间在对我们没有显性益处的事情上,而只有20%的时间是真正高效的

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就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如果一心想要拥有全部,会把人生活得太累,不如给目标做做减法,奋力争取那些对你有用,也够得到的东西。

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学会“谋定而后动”,先抓住主要目标、关键目标,再与琐碎事物断舍离。

在具体执行上,则是要丢弃包袱,根据领域与需求精准定位学习的目的,制定核心能力关键词,并围绕核心能力关键词展开行动,践行应用。

学习方法:舍弃、转化、举例和比喻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今年更新的互联网黑话合集↓


好家伙,除了“元无知”,其他的诸如“微粒社会、意义炼金术、逆火效应……”,一个个碉堡了的名词解释看得我是一整个向后的大动作(躺平)。

互联网每年都会诞生一些横亘于普通人和互联网人之间的类似于知识壁垒新兴名词,这些词语有些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有些是生搬硬造出来的,只有非常关注互联网圈资讯的人才能紧跟潮流。

然而这种潮流是否必要?如果创造这些词语是为了传递知识,那么只能说这是一堆正确的废话,从表达效率上来讲,这并不比一句话阐述来得明白清楚,他们犯了一个很致命的错误——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

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时间简史》中只有一个物理学公式,那是因为出版之前,出版商找到霍金,告诉他这是一本科普读物,要便于科学知识以及霍金理论的普及,让他删减书稿中的物理学公式,霍金领会其意,最后把全书的物理学公式压缩到只剩一个,这便是大家最熟悉的E=mc⊃2。

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简化知识,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乍一看好像不好操作,但其实做到以下几点,便可粗略地将繁杂的知识简化到一目了然。

舍弃:舍弃细枝末节,抓住重点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框架。严谨细致的科学定义固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但由于过多赘述而不得不舍弃那些看似严谨,实则对真正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并无帮助的内容。

在学习一个新概念时,大胆舍弃掉那些有碍信息理解的其他信息,抓住关键词句,将自己能够理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或许比全盘接受更容易产生“顿悟”。

简化:当深刻理解了新知识新概念的具体内涵之后,可以开始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复述。因为复杂表达形式通过神经元的时间是2毫秒,简单的表达形式可能只需要0.5毫秒,转换为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脑速效率提高四倍。

举例:举例是让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知识在脑海中活起来的途径。书本上的理论和概念以结果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具体动作程序需要通过与人脑的加工而显现。遇到概念时,多多尝试举例的方法,让抽象的概念与生活相联系,在反过来理解这个概念,很多问题便会豁然开朗。

比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认为是最难理解的理论之一,然而面对这种质疑,爱因斯坦用简单的一句话解释了相对论的本质:“所谓相对论,就是当你和自己最喜欢的人在一起时,一小时就像一分钟那样短暂;而当你的屁股坐在火炉上时,一分钟就像一小时那样漫长。”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帮助人们将生活经验与陌生知识连接在一起的桥梁,是引领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快捷通道。

学习渠道:简于形式

还是回到上一 part 阐述的互联网案例中来谈,互联网黑话中,有很多越来越夸张的描述,比如下图的“击穿用户心智”。

虽然这看起来像是段子,但仔细一想却是细思恐极。

当某些互联网人提出要“击穿用户心智”的时候,说明他们的野心不仅仅在于成就用户,让用户变得更强大,或通过解决痛点、焦虑给用户提供更多便利,而更企图教化、引导用户按照他们既定的期望前进,在这里,产品设计者表现为上位者,用户表现为下位者,一如饲养者和被哺育者的角色。

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有很多学习渠道,可以在 B 站知识付费,可以在微信读书无纸化阅读,也可以在喜马拉雅上听书,更可以在学习强国上搜罗各类学习资料,它们是如此便捷,知识几乎是唾手可得,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真的因此而提高学习能力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自律是为了更多的自由,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焦虑。原本以为利用电子产品可以更快更高效地获取新信息,但商家精心设计的互联网奶头乐陷阱太多,跳出了这个软件,又弥足深陷于其他软件,总有一款产品能“击穿你的心智”。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远离电子产品,好的电子产品是工作和学习的绝佳伙伴,我的意思是:

  • 远离那些企图“击穿你的心智”的产品。
  • 在你的列表里给同质化产品做减法。

比如,追随无纸化的潮流,我曾经狠狠入坑过电子笔记,市面上大部分电子笔记软件我都购买过,但最后只留下了 Notability 用以无纸化书写。

再比如,写作软件甚多,但我目前只留下了 Effie 这一款软件,它是目前笔记软件中最全能的产品,既是知识管理软件,又是绝佳的 workspace,兼容传统办公场景,还能制作美观的思维导图,就像海绵一样,能吸收也能释放,每次打开Effie ,它干净的设计和简洁的操作都能使我快速地进入沉浸式的心流状态。

大道至简,别给自己太多选项,选择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不要再反复横跳。

一言以蔽之:想要延长注意力提高专注度,就要回归纯粹,适当取舍,有选择地疏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