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轨?
分轨,是音乐领域,尤其是电子音乐领域的专门术语,一般在编曲和混音中应用广泛。下面我们以编曲为例对分轨进行解释。
对于一首音乐而言,可以分为作词、作曲和编曲。一般而言,作曲主要是指创作歌曲中人声部分的旋律,而编曲则是负责一首歌曲的伴奏,比如对和声、乐器的选择和搭配。
在一首乐曲中,每种乐器便拥有一个轨道。后期通过对 MIDI 信号的录入和修改,便可以像 PS 的图层一样,将这些轨道加以叠加起来。
如果一个编曲者,将一首曲子中的不同乐器,比如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管风琴、钢琴等乐器的音轨按照一定规律整合起来,那么一首美妙优雅或者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便得以产生。
分轨写作法便是借鉴乐曲的分轨逻辑,先分开处理同质性写作任务,最后再修改、迭代和整合为符合要求的作品。
为什么要进行分轨写作?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借鉴编曲进行分轨写作呢?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分析我们大脑的工作机制。
在 Coursera 上的课程 Learning How to Learn 以及《学习之道》中,都指出了人类的大脑存在 Focused Mode(即聚焦模式)和 Diffuse Mode(发散模式)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
如图,在聚焦模式之下,大脑中的局部神经元所组成的神经回路被激活,这个时候大脑的主人正在集中精力解决某件事情。而在发散模式之下,大脑的多个部分之间的神经回路得以激活,大脑的主人的思绪正在随机跳跃。
以写作为例:
我们在进行构思的时候,需要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在发散思维中我们获得了写作灵感。
而在文章排版时,我们会使用聚焦思维,利用程序性记忆对文本格式进行处理。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完成文章构思、文本创作、逻辑语法和样式排版等多项任务。
这些不同的任务需要创作者在聚焦模式和发散模式不断地进行切换。当然,理想的写作状态便是写作者能够在两种模式之前切换自如。
但是,对于多数写作者而言,这种频繁的切换往往会导致注意力的分散,打断原有的思绪,反而不利于写作任务的高效率完成。
对于多数人而言,高效率的写作方式便是最好集中精力完成同类任务,而不是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创作过程中多任务处理导致大脑思考模式切换所带来的弊端,可以借鉴编曲的分轨逻辑加以解决。
在我看来,写作和编曲的过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作品,尤其是完成中长篇小说、书籍等大型写作项目中的复杂任务,正如一位电子音乐编曲师独自一人合成多个音轨而完成一部交响乐。
通过分轨,创作者可以避免不同类型任务之间的切换,更为沉浸地聚焦于完成当前任务,并且保障某种任务流程的完整性,以及实现对于创作过程的多次迭代和完善。
如何进行分轨写作?
既然分轨存在诸多优点,那么我们如何借鉴乐曲分轨的原理,帮助创作者完成那些需要长期运行或者较为复杂的创作任务呢?
写作任务分轨处理
具体而言,同质任务集中处理,不同类型任务分开处理。
以学术论文为例,学术文章的创作往往需要完成并整合文本表达、公式编辑、数据呈现、参考文献整理等多个任务。
文本表达是需要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倾向于利用研究者的发散思维。而公式编辑、数据处理、参考文献等任务都有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和处理工具,研究者倾向于使用聚合思维进行处理。
因此,对于研究论文写作而言,一边阐释自己的研究简洁,一边调整文本格式、整理标准参考文献格式并不利于论文的高效率产出。
最好进行分轨处理,先根据研究假设进行数据处理,再根据数据阐发自己的思想见解,最后投稿时再准备格式修改。
此外,对于非学术论文呢,如何进行分轨写作呢?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编辑器的沉浸模式、流模式,专注于当前段落或者主题的写作,不要论述其他无关或者相关主题的内容。
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单独建立一个文稿进行写作。写作完毕后,再将该子内容转移到原有文章的特定部分。
其次,内容是写作的核心,不要太过于重视格式。
建议优先进行专注于当前内容的写作,最后再处理格式。
此外,如果文章结构中存在多条线索的内容写作,可以先进行单线写作,最后再按照一定的逻辑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以满足不同叙事风格的要求。
善用标记
分轨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不同类型的任务导致创作者思考方式频繁切换所带来的心智负荷。
但是,我们在创作过程必然还要面对任务类型的切换。
以写作为例,当我们完成文本内容的创作后,还需要切换至格式修改等任务中。
为了在结束当前任务后,更为高效率地切换指其他任务。我们最好在纸张留白处写下线索,以方便引导自己下一步的行动。
具体而言,可以使用简洁的符号或者语言在文本特定区域进行标记。
相当于在当前任务中,建立对其他任务的注释。至于具体操作,创作者可以具体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发挥和创造。
我会使用一些标点符号表示特定任务。比如,我正在写的地方,感觉表达有些欠佳,逻辑不是很严密。
但是为了保障我当前的思绪的流畅性,我并没有去尝试对表达进行润色或者去修改逻辑表达,而是为该部分内容添加下划线,并在其后增加【???】表示逻辑存在问题,提示自己写完当前内容后,再返回审视和修改。
再者,我会利用编辑器的注释和评论功能,在当前内容下方直接添加文字说明。
寻找读者
真正的交响乐在面对普罗大众进行演奏前,都会进行小规模的试演,通过现场表演和听众反应评估交响乐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空间。经过多轮试演,一部交响乐才会成为进入成熟状态。
写作也是如此。
写作是一个创造过程。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也是需要经过反复打磨,最终生长和进化为令人百读不厌的文章。
因此,在文章正式发表之前,最好寻找读者,对自己的初稿进行检测。
这儿的读者不仅指将来的普通读者,也包括同行专家。如果可能,多找一些读者,可以获取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多种批评意见。兼听则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改自然有利于提升文章质量。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读者的意见可能截然相反,作者创作者对于各种意见要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进行批判性接受。
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创作者面对各种意见可能反而手足无措。
结语
对于不同写作场景的创作者,分轨写作法的功用可能并不相同。
分轨写作法最重要的是分轨处理的核心理念。具体实践的话,不同的写作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和使用工具进行创造性发挥。
以我自己为例, 我正在使用 极简写作工具 Effie。
选择 Effie 的原因在于其支持基本的 Markdown 输入,设计简约优雅,方便我进行沉浸创作。
至于写作流程的其他工具,我会使用其他专门工具。
比如,具体数据处理使用统计软件 Stata 和 Excel, 文字排版使用 Word,参考文献管理使用 Zotero .
我对写作流程过程中的各种任务进行分轨,并分别使用对应的专业工具,由此形成了我的写作工具流。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不同任务之间的无缝对接,我会使用一些符号标记对文章内容进行标记,如图。
最后,希望每个创作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