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始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吸引了从文学作家和记者等专业群体到普通公众广为涉入。

进入 21 世纪以后,非虚构写作的繁荣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然而,关于什么是非虚构写作,以及如何推进非虚构写作依然存在诸多争议和讨论。

什么是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史

鲜为人知的事实是,非虚构的历史远比小说更为久远。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很可能会通过口头语言向后代讲述部落、家族的历史或者英雄。

可以看到,在无文字的时代便有了非虚构故事,而小说则是在文字产生很久以后才得以出现。

非虚构概念属于舶来品,最早并非产生于西方文学界,而是产生于新闻界。

20 世纪上半叶,一些小说家从事新闻行业,比如海明威等,尝试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文学,被称为新新闻主义,但是很快遭到了传统新闻行业的猛烈抨击。

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写作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以 1966 年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冷血》的出版为标志。

这本书是卡波特历时 6 年采访当时著名杀人案的当事人及相关人物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冷血》使得卡波特成为非虚构写作的鼻祖。

随后,非虚构热潮逐渐兴起。甚至,最近的 2015 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

在中国,非虚构写作的真正兴起,以 2010 年《人民文学》推出非虚构专栏作为标志。

什么是非虚构写作?

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非虚构写作的定义及内涵,便无法领略非虚构写作的精髓。

非虚构写作是由非虚构和写作两个名字组合而成。从汉语语法来看,非虚构写作是偏正结构,非虚构是修饰语,写作是核心主语。

因此,从字面含义来看,非虚构写作便是以非虚构的方式展开文学创作。

然而,从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来看,很多人往往过于重视非虚构,而忽视了文学写作,将非虚构作为非虚构写作的重心了。

在初步接受非虚构写作后,很多人质疑这不是新瓶装旧酒吗?——非虚构写作和传统的纪实文学等类型有什么区别?非虚构写作是换了马甲的纪实文学吗?

关于这一点,最好从非虚构写作的提出背景加以理解。

在上个世纪后期,纪实文学等文学体裁日益沦为样板文学,成为宣传文体,日益脱离非虚构轨道。

与此同时,苦难文学等也是日益悬浮,并没有真正聆听底层声音。

并且,与消费主义冲突下,既有的作品中充满了很多欲望写作、娱乐化写作。非虚构写作作为对上述思潮的反思和批判得以产生。

因此,可以认为原本僵化教条的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已死,非虚构写作要求作家重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要求以非虚构为手段,并且通过文学书写呈现真实。

如何开始非虚构写作?

回归参与式观察,提升非虚构资料的收集与加工深度

非虚构写作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非虚构,而这种非虚构性主要基于素材的收集和加工。

从现状来看,国内大部分非虚构写作的作者对于素材收集和加工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这是因为,现在绝大部分非虚构选题是选择已经发生的故事,并且作者往往以类似采访的方式收集资料。

采访时间往往有限,一般是几个小时,顶多是一二十天。

并且,在采访过程中,身为作家的采访者往往是以主位的方式居高临下,被访者只是相当于一台生产故事的机器。虽然不否认采访形式,但是通过采访获得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值得商榷。

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写作,应该回归卡波特等开创者所使用的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或者也可称为田野调查,是来源于人类学等学科的资料收集方法。具体而言,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直接进入被调查者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像采访一样作为外来者进行你问我答然后匆匆离场。

调查者需要逐步融入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与他们同吃同穿同住,逐渐让被调查者放下心理防御,接受调查者。

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的日常交往,观察、聆听、感受,最后目睹和发现事实,而不是通过访谈的只言片语进行资料的事后挖掘。

参与观察法

重视文学作品的修辞和手法,提升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

当前非虚构写作的一个重要误区便是将非虚构等同于反虚构。在这样的误区指导之下,很多非虚构作品的作者,仅仅机械地成为某个故事和事件的记录者和观察者,作品盲目排斥虚构想象。

如此,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口述史、社会调查等便别无二致了。

前面已经谈到,非虚构主要是指资料获取和整理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而小说等文学体裁中的故事则是依赖于作家虚构创造。

非虚构写作需要遵循非虚构的原则进行资料收集,但是不等于内容创作层面排斥虚构。恰恰相反,为了最大化的体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需要重视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

具体而言,非虚构写作的技巧和方法需要借鉴小说等虚构作品,在对人物性格的描绘、情感表达等方面做一定程度的虚构,以便更好地呈现非虚构作品的艺术性。

因此,对于非虚构写作,内容深度需要从生活中深度挖掘,语言表达则需要重视和借鉴文学作品的修辞和手法,学习其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品质。

允许人物充分发声,提升故事表达的真实性

对于小说等文学作品而言,不管采用何种表达技巧和方法,作者都是整个故事的创造者和绝对的主宰。

而非虚构写作是基于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度挖掘,作者是被调查对象和作品之间的桥梁。

非虚构作者应该主动让自己所挖掘的人物在故事文本中发出声音,让故事内容在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得到自然呈现。

设置戏剧场景,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非虚构写作的作者不是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体验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基于现实和真实进行艺术性的创造。

因此,作者应该使用文学化的语言,描绘和展现一幕幕具体场景,以便还原和呈现故事的具体细节和脉络,进而提高非虚构作品的可读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