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大脑:思想与原则》中,我们讨论了什么是第二大脑,并试图阐述清楚它主要的思想与原则,我们提出第二大脑以借鉴创新为目的,以知识复用,未来笔记和项目型输出作为构建策略。紧接着,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希望落到实处,更具象地谈论第二大脑,这将带来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
系统与知识
如上所述,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更深一步地了解第二大脑的组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笔者将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探索一个第二大脑应该具备的形态。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序集合体。知识管理系统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图书馆了。其实,第二大脑本质属于一种知识系统,我们可以认为第二大脑是由彼此相关的知识要素,按照特定结构连接而成的知识集合,主要用于辅助合成新知识。
一个系统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就来自于这个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构成方式。非常有趣的是,Tiago Forte的两个主要创新,即渐进式总结与P.A.R.A系统,都与知识系统要素与构成相关。这也形成了下文将要讨论的两点:知识层次和知识体系结构。
知识的层次
知识可以两个方面的理解:知识被认为是对某个主题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可以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此外,知识也可以指代通过研究,调查,观察活经验而获得的所有资料。可见,知识是一种广义的概念。而且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知识很丰富但却不能用上。
为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知识必须要经过加工才能进入第二大脑的体系。如何进行加工?加工到什么程度?加工后呈现什么样的形态?这些问题都需要对知识的层次进行讨论。
图书管理和信息科学教授Danny.P.Wallance提出知识管理DKIW模型,为了我们分出知识管理的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其中,数据是运用语言对事物的大部分属性进行准确描述,并且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信息是经过初步加工,具有实效性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流。知识是经过人们的深度参与,对信息进行了归纳,演绎等手段进行研究后,沉淀下来最最具具有价值的部分。而智慧是人们综合运用知识的一种能力。
叶修在他的知乎回答中对破窗效应的阐述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知识的迭代过程。破窗效应是说人们发现发现,具有破窗的建筑,如果窗户不修理好,可能会有人破坏更多的窗户,甚至作出更加恶劣的事情。
首先,人们获取到的丰富的背景资料以及数据,能够描述清楚这一现象的存在。进而人们认为脏乱差的环境容易引发人们的道德降低,引发人们犯罪。但这一句描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脱离原始的背景,即其始终描述恶劣的环境和人的破坏性行为的关系。
当我们接触大量类似的信息之后,我们可以得出新的结论:人很容易被环境影响。这一点认识可以被扩展到很多其他的方面,也具有用于实践的能力,即当我们想要影响一个人的时候,我可能去影响他的环境。
Tiago Forte提出渐进式阅读与对知识进行分层具有异曲同之妙。他提出渐进式总结阅读法,把知识分为五层,每一层都是去粗取精的过程。
第一层是原始文本。第二层可以使用加粗来挑选重要的部分,第三层在加粗文本的基础上用高光标注更重要的部分;第四层是就高光部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总结性的摘要,可以放在原始文本中的顶部。前面四层都是基于原始文本的处理,不必担心总结行为会丢失上下文。当保存好了这些文献基础,你可以尽情发挥个性和创造力,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综上,笔者认为第二大脑中的知识要素至少包括三个部分:
- 背景信息:信息丰富度应该取决于能否让以后的自己充分理解。
- 摘要信息:不管是知识的概念定义,还是知识之间的关联,它们都是已经加工过的知识,虽然丢失了背景,但是它们更加灵活,可以与已有知识产生联结。
- 创新知识:结合了你个人的经验所产生了新知识,可以用于以后的学习。
此外,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改造出属于自己的模版。
知识体系的结构
知识的结构可以分为线性结构和网状结构,就目前的知识管理实践来看,主要有三个类别,分别是基于文件,基于标签,基于双向链接。
Tiago Forte在文章中写到标签无法成为主要系统结构,据他的经验,依赖标签管理的系统太过脆弱,需要太多的维护,并且无法让人将精力聚集到真正具有价值的笔记上(标签被看成都是平级的,并且随着标签越来越多,你的注意力将会越来越分散)。
Tiago Forte说,使用标签连接笔记是虚拟的,听起来很多未来的感觉,但是大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处理这些抽象概念。基于双链的笔记可以说是与之同病相怜,但是在笔者将近一年的实践来看,双链笔记很大的优点来自于分布的记录,减轻知识构建前期的压力。但是过于分散的后果也很严重,笔记难以形成秩序,进行复习的缺乏整体性,我总在不停的跳转也容易迷失。
因此,尽管文件夹或者笔记本的管理方式有一定的限制性,并且被视为静态的,第二大脑应该以笔记本的组织方式优先。知识的精进与流动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进行。为此,他创造了P.A.R.A的管理体系,将笔记分为四种库,分别是项目,领域,资源和存档。
项目指的是具有DDL的具体目标的任务集,领域是需要长期维护的空间,资源是持续感兴趣的话题或议题,存档是其他三类中不再活跃的事项。
第二大脑的作用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料在系统内部不停的流动,其主旋律是不断吸收资源内的资料,整合进入领域的知识,把领域知识不断精进。当知识不在需要时放入存档,让自己永远专注在前三者。
当然,我们始终抱着借鉴的心态,而不是照搬他人的模式。在笔记界面已经存在很多成熟的流派,除了P.A.R.A,还有知名的Zettelkasten method(卢曼卡片盒笔记法)。每个人可以自行设置最合适自己的系统。
结束语
Tiago Forte在他的关于渐进式总结的文章中提到,在写笔记的时候可以转换自己的思维,以一个营销师的身份去思考如何能够把自己的笔记推销给未来的自己,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吸引力的角度。笔者作为一个设计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笔记的设计师。
笔记其实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事情,也许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笔记方式。这篇文章的意义不在于制定一个标准化的套路或模式。第二大脑不是一个教会,会命令它的信徒必须按照特定规范去做。
本文最大的愿景能带来一种系统化的思考,阐述知识的构成要素以及组织结构,让你可以更清晰的透视整个第二大脑,并且通过戏吸取这些前人的思想,可以动手搭建一个适合你自己的外脑系统。下一篇文章将会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在明确思想和透析结构的基础之上,我们最终转向如何让整个系统良好的运作起来,如何与外界产生交互。
很高兴能看见第二大脑这个系列,外脑系统的概念也与我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从某种程度而言,电脑可以成为我们的外置存储器,或者它就是我们的存储器,而我们大脑的容量只是运行内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没有一个记忆力足够强大的大脑,而且外脑系统相对于我们的大脑在可操作性上要强悍许多,更方便整理(信息外显)。同时我也希望能有一个方便用户个性化设计的笔记系统,如果没有的话只能自己设计了啊哈哈哈哈,市面上对于软件的个性化设计已经有一定的开放性了但我觉得依然不够,但是如果够了,意味着开发商的利益也许会受损(对于某些软件而言)
已经阅读了您写的文章,近期也是接触到了 Tiago 的《Building a second brain》 的文章,也开始逐渐使用这套方法来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脑。很期待您的进一步更新,并且如果能够有交流的机会,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