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记录笔记。是的,每个人都记笔记,或者至少每个人都声称这样做。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许多声称在他们的笔记本电脑上做笔记的人,他们记录的笔记内容一团糟,笔记内容结构混乱,缺少组织,缺少重点和观点,并且事后经常难以再次找到自己所需信息。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些 常见笔记记录法。承接这篇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分享一些笔记记录常见误区及对应的解决策略。
为什么要记笔记?
第二大脑理论
如果你使用一些笔记软件,其官网介绍页面通常会介绍,使用 xx 笔记软件,构建你的第二大脑系统。
第二大脑的说法源自于 Forte Labs 所提出的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An Overview. 第二大脑的理论基于人脑的局限性。
与计算机(电脑)不同,人脑存储记忆、提取记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那些经过刻意练习的记忆才会逐渐从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
人的大脑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思考而不是记忆存储和提取。
第二大脑理论认为应该通过编辑器等软件作为辅助人脑的第二大脑——相当于人脑的外挂,通过第二大脑存储、整理、检索知识和信息,辅助大脑进行深度思考。
使用笔记工具建立第二大脑的意义
具体而言,养成记录笔记的习惯具有以下好处:
优先安排任务
写下所有事情的习惯对确定一天的优先顺序很有帮助。
创建备忘录、待办事项等,将使任何人都有足够的工作记忆来处理所有必需的任务。
然后,我们可以轻松地将注意力放在任何创造性的任务上,而不必担心其他事件。
保留重要信息
记下所有很重要的事情,否则我们很容易在完成任何研讨会或者会议之前忘记大部分事情。
此外,研究证明,一个人更有可能通过手写笔记而不是打字来保留信息。
专注于目标并采取行动
记笔记有助于将我们的想法转化为可操作的目标。
把我们的想法写下来会增加我们对目标的参与度。笔记会不断提醒我们,我们看到笔记的次数越多,我们就越有可能采取必要的行动并实现笔记所记录的目标。
更为清晰地思考
一旦想法、目标以书面形式呈现在某人面前,他们的大脑就会更快地做出反应。
记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写笔记的过程,我们需要组织内容结构、语言,本身便是思考的过程。
此外,由于每个人对任何信息的理解都不同,因此将其转化为笔记写下来能够以有效地将我们的想法更为准确地加以表达和传递。
在一个地方收集想法
记笔记的人一旦有了想法或想法,就会把眼前的一切都放下,从而清醒头脑。
我们的大脑可以随时注入突破性的想法,错过那个灵光一现的时刻将是不幸的。
一个方便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永远不会让任何人错过这些不可预测的想法。它可以让你在一处收集所有想法。
笔记记录常见误区及对应的笔记策略
养成记录笔记的习惯
如果你很优秀,那么记笔记会使得你更好地安排你的工作和学习。
如果你比较普通,记笔记的习惯会使得你不断地积累存储知识,并通过记录笔记的过程收集你的想法、促进你的思考和安排你的任务,进而使得你不断提升。
建议你随身携带一个便签本和一只笔,或者安装一款你喜欢上手的数字笔记软件。
笔记内容最好结构化
在学生时代,有的人倾向于在课堂上写下老师所教授的每句话。虽然这可能是不错过任何相关细节的好方法,但问题是当这些学生坐下来进行学习时,往往发现他们有一堆笔记,其中有一些笔记内容需要整理才能找到重要部分。
这有可能导致我们不是在理解信息而是在定位信息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解决这个问题,建议使用一些笔记模板,比如使用康奈尔笔记法、麦肯锡笔记法的笔记模板。此外,如果不使用笔记模板的话,最好以大纲笔记法和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笔记。
大纲列表的优点便是强迫用户以结构化、逻辑化的方式整理笔记内容。
思维导图是一款优秀的知识可视化视觉工具,其独特的设计有助于用户迅速概览知识框架和要点,并且能激发用户思维和强化记忆。
当然,大纲笔记法和思维导图法两者其实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比如,Effie 这款优秀的专业写作软件的核心功能便是提供大纲笔记和思维导图之间的一键切换。
正确组织笔记内容,建立高效的笔记管理系统
杂乱无章的笔记导致我们很难理解笔记内容。如果笔记没有正确组织,就很难将它们用作有效的学习工具。
那么,应该如何组织笔记体系呢? 对于绝大部分编辑器而言,要善用文件夹和标签体系。
那么,如何使用文件夹和标签呢? 除了分类明晰唯一等标准之外,最好建立工作流。
做笔记并不是将文字输入进去便完事了,笔记应该是随着场景需求被重新编辑和加工。换而言之,笔记组织体系应该是流动的而不是僵化的。
因此,最好将文件夹或者标签按照 GTD 的理念,建立收件箱 Inbox、待处理 TODO、今日 Today/工作台、将来处理 DOING、专题资料 Projects、存档资料 Archived 等工作流。
在笔记内容中正确使用突出显示
对于很多人而言,为了更好的查找和阅读笔记内容,经常需要对笔记内容进行突出显示处理。为了节省时间,建议在记录笔记的时候对关键部分进行加粗、斜体、引用、下划线、高亮等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突出显示不要太多。 如果到处都是突出显示,那就相当于没有突出。
有些人疯狂使用加粗和高亮/荧光笔,最后导致自己的笔记成为了彩虹涂鸦。存在一个关于突出显示的一般经验法则:突出显示的内容最好不要超过页面内容的 15%.
追求高效有用的笔记,而不是追求完美主义
一些笔记用户痴迷于为笔记文件夹或者笔记各级标题添加各种 Icon 图标、添加更多地漂亮好看的涂鸦内容、尝试建立更好看的思维导图、创建各种精美的笔记模版。上述这些努力可以有,但是不要痴迷。
漂亮的笔记有助于我们查看和阅读笔记内容,但是并不直接提供生产力。
高质量的笔记内容才是笔记记录的核心,不要在笔记外观方面因为追求完美主义而浪费过多的时间。
以记思合一、迭代渐进的方式处理笔记内容
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笔记记录过程中经常触犯两个误区:
其一,他们往往喜欢简单地从书、论文、报纸、网络等来源处,逐字逐句地复制内容。这样的话,他们很有可能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的笔记内容。
其二,笔记记录完毕后,很少再去查看笔记,更别提再去编辑笔记内容了。
这两个误区很多人都有。如果这样的话,记录笔记的意义在哪儿呢?逐字逐句摘录文本内容,会影响我们对于阅读材料的思考和理解。
我们只是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主人了。真正的笔记应该为我所用,而不是假装在做笔记。
对此,应该以我注六经、记思合一的方式,尽量使用自己的话记录笔记。
尽管这一要求一开始很难,但是这是必须培养的技能。与之对应的,建议尽量少使用网页剪藏工具(比如印象剪藏)。
使用这些工具将互联网上的内容重新粘贴复制一遍,除了增加我们的数字设备的内存空间之外几乎毫无意义。
对于第二个问题,应该明白,高质量的笔记,应该和写作是一样的,并不是一蹴而就,而应该是迭代渐进地生长。
笔记内容也需要随着使用者的需求的变化、新的想法的迸出、理解力的提升而不断进行编辑、重写和升华。
建议第一次记录完笔记后,每天晚上打开当日所记录的笔记内容,一边阅读,一边记忆,一边重写。
在记录笔记时总结和反思阅读材料,以及通过重写笔记萃取笔记精华和要点,既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把握知识脉络,进而可以提高理解能力,也可以使得知识更容易进入长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