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数字花园?

什么是数字花园?

数字花园,英文为 Digita Garden. 这是 2020 年以来正在兴起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

所谓数字花园是指基于数字工具,对想法、思考、灵感、笔记等多种内容进行不断收集、整理、输入、输出,最后形成一座关于个人知识和信息的花园。

当然,这样的定义并不能让读者直观地理解数字花园。

图片来源:https://maggieappleton.com/garden-history

下面将介绍数字花园的发展历史和具体特征,以便读者把握数字花园的独特性。

数字花园的历史

数字花园,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新近产生的概念。早在 1998 年马克·伯恩斯坦(Mark Bernstein)在其文章《超文本花园》中便提到了数字花园一词。

而到了 2015 年迈克·考菲尔德(Mike Caufield)发表了关于《花园与溪流:技术田园》的主题演讲。

在这个演讲中,考菲尔德认为在当前的数字世界中,以时间线的方式各种信息流虽然能方便我们及时获取最新的资讯,但是这种信息流设计无法累计知识。

考菲尔德将社交媒体(比如推特、微博)、邮箱群组等基于事件流和时间流(Lifestream)的信息流(Feed Stream)称为溪流(Stream)。

这些溪流(Stream)大量攫取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阅读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但是最后真正所获寥寥无几。

在这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考菲尔德提出以数字花园的形式解决信息流的弊端。花园 (Garden) 是我们将信息沉淀为知识的平衡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用的信息流类似维基百科那样进行沉淀。

数字花园的特征是什么?

从数字花园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数字花园本身便是一种处理信息流、解决知识创造的隐喻

数字花园的提出,在很大程度是为了抵抗信息流,从信息流中筛选和沉淀真正有效的知识并进行输出。

在数字花园的隐喻之下,数字花园具有以下特征:

组织结构:强调拓扑结构而非时间线

由于博客基于时间流设计,博客一旦发表,博客内容便开始腐烂(被人们逐渐遗忘,查找也不方便)。而数字花园的内容则需要时常编辑和完善。

数字花园是反时间线设计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沉淀信息流,数字花园不再遵循类似博客式的时间线设计,而是采用了网状的拓扑结构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管理。

具体来说,数字花园一般采用类似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的双向链接,以此实现在不同内容之间的探索。

数字花园的内容是持续生长的

数字花园可以存放各种内容。如果你需要,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都种植(添加)到你的数字花园。比如,速写、短文、长文、小说、学术论文、播客甚至视频。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媒介内容在你的数字花园中是可以自由生长的

我认为数字花园最核心的理念便是数字内容的持续生长

就像一个真正的花园一样,我们需要对花园中的内容进行持续护理,比如浇水、除草、修剪。葫芦不是一天长出来的。

我们的创作内容也不是直接一字千金,不可修改。只有通过反复地激发灵感、凝练语言、升华论点、添加素材等修改和润色,我们才可以产出更好的作品。

数字花园具有半公开性质

数字花园介于笔记本和博客之间的交叉空间,具有半公开性质

不像笔记内容的纯私人性一样,数字花园鼓励用户发布自己的想法、草稿,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发布压力。

同时,数字花园不像博客那样完全公开,以建立个人品牌作为内容发布的主要目的。

数字花园:介于私人笔记和公开发表作品之间

数字花园是我们思想的培养皿:我们接受我们创作内容的不完美性,并且对其进行持续修改。

在辛勤的园丁的呵护下,总有一天,我们的种子(思想)总会长成相对挺拔的大树(比较符合我们期待的作品)。

数字花园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

数字花园是我们的个人数字财产。数字花园具有强烈的个人烙印:一方面,数字花园是个人探索的产物。

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添加不同的内容。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数字花园。

另一方面,我们是数字花园的主人/园丁,而不是某个数字平台的数字劳工。

因此,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拥有对数字花园的完全控制权,而不是依附于某个封闭化的内容平台。

如何建立数字花园

核心是让自己的想法持续生长

数字花园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创作理念或者说是知识管理理念。数字花园的核心理念是促进自己的想法持续进行生长。这一核心理念最为重要。

因此,我们要经常性地进入自己的数字花园,不断地进行回顾、反思,并添加新的养料(想法、灵感、素材)、去除杂草(控制内容质量,对内容进行有效组织)、施肥(对已有的观点进行修正、升华)。

选择工具

数字花园不依赖于特定工具。当然,好用的工具会让你如虎添翼。

根据数字花园的理念,发布平台最好具有以下特点:

  • 允许方便地修改内容;
  • 允许插入内部和外部链接,以便建立网状结构

具体载体,你可以使用个人网站、博客平台、双向链接笔记、公众号等,只要满足上述要求即可。

至于内容公开与否,根据自己意愿。最重要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持续的收集灵感和资料、消化和输出内容

Andy Matuschak 的数字花园:在常青笔记中我们已有介绍

组织管理

如果你的数字花园的载体,提供双向链接的功能,那推荐你使用内容地图(MOC)的方式组织你的创作内容。

当然,如果缺乏双向链接功能的话,那也最好进行主题归类并添加适当的标签,并且将相关文章以单向链接的方式进行相互关联。

选取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数字花园的种子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日阅读大量充满躁动但是廉价的信息,我们可能所获甚少。

建议每日阅读一篇高质量的长文,或者翻阅几页略高于你阅读舒适区的著作。你阅读的内容质量越高,你才有可能拥有更好的输入。

Tom Critchlow 的数字花园

 

如何输入内容

除了想法、灵感之外,我们的主要内容源自阅读。切记,不要直接剪切或者复制阅读内容。

最好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转述,并且添加相应的评论和反思。我们的数字花园不应该移植他人现成的作物,那样迟早会枯萎。

只有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我们才算合格的园丁。

共享与交流

一个人的智慧、经验总归是有限的。建议积极与其他数字花园的园丁或者与自己的读者进行积极互动,通过交流、反馈可以实现思想的碰撞,从而从创作的开始阶段便接受外部反馈,以便我们更好地处理我们的创作内容。

建立数字花园的意义

数字花园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创作理念。具体来说,我认为数字花园的建立具有以下作用:

数字花园的理念符合真实的写作过程

一方面,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优秀的创作内容是反复修改出来的。数字花园允许我们随着灵感、经验、知识的增加,对于所写内容进行不断修改、润色甚至推倒重来。

另一方面,写作遵循非线性逻辑。真正的写作并不是遵循既定的目录码字,而是往往以非线性的逻辑去处理文章的不同部分。

数字花园没有规定既定的写作路线,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及时将自己的所想添加到你认为正确的地方。【关于非线性写作可回顾博文《非线性写作的4条建议》】

数字花园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创作理念

传统的创作逻辑是:大纲/思维导图——草稿——初稿——修改稿——终稿——发布。

传统的创作理念隐含了一个假设,那便是只有我的作品成熟以后,才能发表或者分享。

在这样的假设之下,我们潜意识里都会追求完美主义,而这种完美主义则会导致我们产生写作拖延症。

因此,蓦然回首,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的创作内容很有可能在初稿甚至草稿阶段便胎死腹中。

数字花园则打破了传统的创作理念,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写作拖延症

数字花园鼓励人们在不成熟的时候便去分享自己的创作内容,再进行逐步完善。

写过论文的研究者或者出过书的人都明白,完美的作品永远在明天——回头看看自己已经出版的作品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甚至是不忍直视。

因此,放弃一步到位的完美主义的创作理念,拥抱逐步培育想法的数字花园。

培育数字花园可以更好地获得正向反馈

这种反馈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培育数字花园的过程便是内容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每天你都会看到自己的写作内容所有增长、有所提升,这将会成为重要的写作动力。

第二,数字花园的培育过程,本身便是我们记录我们如何思考的过程

而这些写作痕迹便是我们反思我们思维过程、优化写作流程的重要参考。

通过这种自我记录所获得的内在反馈,能够促使我们及时发现自己创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培育数字花园可以使得创作过程拥有了外部反馈

传统上我们只有将作品成型定稿发表出去以后,我们才能获得反馈。然而,此时发现问题,再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修改已经为时已晚。

而在数字花园中,我们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便获得读者的外部反馈。

如果有人恰好路过你的数字花园,可能会对你的培育过程提一些优秀的建议,或者每日督促你更加勤奋一些。

这些外部反馈既成为了我们的写作激励,也会通过集思广益促进我们创作内容更上一层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