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第一部分参阅《工作流的祛魅: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
本文第二部分参阅《工作流的祛魅:如何建立自己的工作流?》
输入:阅读工作流
关于阅读工作流,在《我的阅读工作流》 一文中围绕信息获取(Inoreader)、信息阅读(简悦)、信息处理(Obsidian & Notion)的三级过滤体系已有部分分享。
对于多数人而言,阅读工作流通常包括收集 → 阅读→ 做笔记 → 记忆 → 创作和分享等环节。下面我们便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审视常见的阅读工作流存在的问题:
知识收藏的幻觉
「收藏即学习」。随着数字媒介的进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然而,用户的收藏行为,却在不停地制造正在学习的幻觉。很多工作流强调了快速收藏,但是知识收藏并不等于拥有知识,只是赋予了用户对于知识文本的占有。
知识收藏的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绝大部分知识收藏的内容收藏之后,再也没有打开;二,知识收藏的内容即便打开,也没有进行有效的阅读。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的「稍后读便再也不读」的现象,部分原因在于绝大部分新闻资讯、社交媒体等资讯平台本身的收藏管理孱弱,导致收藏内容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管理。
关于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缩短收藏 → 阅读的工作流链条加以解决。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中,破除知识收藏的幻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尽量只是收藏必要的内容部分,以管理收藏链接优先。除了一些由于某种不可抗力可能会消失的内容,绝大部分内容都不需要全文收藏。你不需要在笔记软件中通过再造一个私人图书馆。
- 选择一个符合你需求的知识收藏工具。基本筛选标准是此知识收藏工具对于阅读工作流的支持程度以及支持本地快照(线上服务显然无法真正防消失),既支持对内容链接的集中汇总,更要方便用户快速对内容进行高亮 / 批注 / 保存笔记,甚至是回顾和分享等常见阅读需求。
- 实现从收藏者到创作者的转变(From collector to creator)。收藏容易,属于一种消费行为。创造虽难,却是属于一种生产行为。不应该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应为了创作而收藏。 单纯的收藏,既不可能,也非必要。单纯的收藏只会形成资源的浪费,建立一座庞大的知识坟墓。
主动阅读的缺位
从阅读工作流的角度来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已经成为阅读指导书籍中的经典之作。尽管这本书的初版时间为 1940 年,如今其内在价值依然历久弥新。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阅读区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种层次。其中,后三个层次属于主动阅读。在大多数阅读工作流的设计主要强调基础阅读的数量,并没有为提高阅读质量的主动阅读留下足够的空间。
读无定法,阅读有法。在进行高效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采用速读、略读、跳读、细读、精读和泛读、结构 – 命题- 评估、批判性阅读、症候式阅读、渐进式阅读等多种阅读策略。其中,后面几种阅读策略有助于深化思考,能够有效推动读者实现主动阅读。只有通过主动阅读才能逐步解决「为什么阅读」、「读什么内容」等关于阅读的元认知问题。
笔记内容缺乏流动性
Edgar Wright 区分了记笔记(note-taking)和做笔记(note-making)的区别。记笔记经常发生在听讲的场景中,主要目标是为了快速捕获内容。而做笔记则经常发生在阅读场景中,主要目标是为了增强学习效果以及更好地输出内容。
记笔记一般使用信息源原作者的语言,记录更为容易,但是后期难以吸收。而做笔记虽然速度更慢,但是由于更多地使用笔记者自己的语言,使得笔记内容更容易理解。
记笔记更像是知识搬运工,而做笔记则倾向于编织自己的 想法之网。作为对比,做笔记是一种更为主动的信息和知识处理方式。
因此,在阅读工作流中,在记录笔记内容的时候,需要 从记笔记切换为做笔记,从被动收集到主动创造。做笔记的核心在于重新表述、连接想法、整合想法。
那么,应该如何记录笔记内容呢?已有的笔记记录方法, 既有康奈尔笔记法、麦肯锡笔记法、大纲笔记法、子弹笔记法、一元笔记法,HQ&A 笔记法、Daily Note 笔记法、Plus Minus Next journaling, 也包括近年来兴起的 渐进式归纳法、常青笔记法、卡片盒笔记法。
如果将前者视为 关注笔记静态结构的笔记记录方法,那么后者则倾向于重视想法连接、 关注笔记动态结构。换而言之,前者更适合记笔记理念,后者更符合做笔记理念。
这些笔记方法各有千秋,拥有各自的适用场景。然而,从阅读工作流的角度加以考虑,则更要重视 渐进式归纳法 、常青笔记法、卡片盒笔记法这些聚焦于笔记动态结构的笔记记录方法,进而将僵化的笔记内容重新流动起。
至于,笔记内容的结构管理,最后同时融合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知识管理体系,而不是非此即彼或者厚此薄彼。具体可参考 @吕立青 和 @yuchen_lea_ 的讨论。
忽视记忆的强化
在阅读工作流中,人们往往重视记录而忽视对于记忆的强化。甚至可以说,他们经常写笔记,但是从来不复习。在记笔记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精力,却很少再次打开笔记编辑器查看和复习已有的笔记内容。这导致有些内容甚至自己都不记得曾经做过相关的笔记。
在做笔记的时候,最后将记忆策略整合至阅读工作流。记忆策略众多,比如记忆宫殿、助记符、分块记忆、间隔重复、思维导图。在这些记忆策略中,基于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莱特纳的学习卡片箱 等理念所发展起来的 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能有效改善和强化记忆效果。
比如,使用 Supermemo、Anki 等工具进行 渐进式阅读(Incremental Reading)。具体关于间隔重复的更多详细内容,中文信息推荐参阅 @学习骇客 和 @叶峻峣 等人的分享。
缺少与写作工作流的耦合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基础阅读追求单纯的休闲和娱乐当然可以。然而,过多停留在基础阅读层面并不见得是好事,也有可能是虚耗光阴。没有过于纯粹的阅读,为了思考而阅读,为了行动而阅读。
因此,最好进行适度的主动阅读,提升阅读的层次和境界。而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同时考虑输入和输出。阅读和写作之间是一种 互构关系。在进行处理阅读工作流的时候,最好也要创建对应的写作工作流,以此增强我们的阅读效果。
在工作流的化学反应中,如果阅读是发酵,写作则是萃取。如果阅读是邓布利多的冥想盆,那么写作则是等价交换的炼金术。阅读即思考,写作即思考,两者便是实现深度思考的重要手段以及思考过程本身的一部分。阅读和写作均可视为思维脚手架和思想的助产士,这也是在工作流中同时融入阅读和写作的原因。
这篇文章是《工作流的祛魅:从工具、阅读到写作》的第三部分。原文作者为 Spike112, 发布于少数派,已经获得授权。
博客可以分享个rss订阅号嘛
你好,订阅地址为:https://blog.effie.co/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