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超强学习能力

学习这个话题其实老生常谈了,但我对于这件永无止境的事儿,永远有话说。

今年是我完完全全沉浸在学习中的一年,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扬弃”,也算是积累了不少心得了,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

摆脱完美主义的怪圈

在学习动机阶段,我想大部分人的目标结构对学习都有两方面的期待——

高度努力自律的预期自我人设

完美到每一个细节都掌握到位的预期学习效果:

我们会做一长串的list,在日程表上键入精确到每一个小时的 schedule,并设想自己能完美完成所有学习。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追求完美的人在入门阶段会让自己陷入打基础的无底洞。

打基础是必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固然没错,但如果战线拉太长就很有可能导致裹足不前。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瞻前顾后,认为自己不牢固的基础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后续深入学习,于是在基础部分花大量时间琢磨,以打基础作为不干寻求新突破的借口。

举个栗子,对于工作党来说,到手的新项目总是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技能。

然而社会环境不比学校环境,根本不能为我们提供大量时间去进行基础学习,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几天之后立马上手。

有人觉得这样太狼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做中学确实是是一件既有成就感又能在试错中精进技能的好方法。

一言以蔽之,对于大师,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小白,把握全局就是把握命脉。先完成再完美,后期在有基础的情况下再精益求精磨炼。

所以,从“广度—深度”的学习方法,大家有必要掌握哦~

对知识进行精加工

为什么我们记单词的时候用词根记忆法会非常高效呢?

因为词根是单词的构成部分!很多单词可以根据它的词根来推测意思。


已登载在我们大脑中的已知词根=图式

包含已知词根的新单词=新的刺激

当新的刺激的表象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我们的意识阈的时候,由于它与已知词根的含义相似,能与之进行联合,所以就能纳入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图式,这实质上是认知(即知识)的量变和生长。

所以,知识的精加工策略指的就是通过把所学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它的方法很多,比如说,关键词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背景知识法等等。

聪明的大家肯定发现了,这个学习方法其实和我的第一个观点——从广度—深度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分割的。

当我们立足于全局,将整体把握住了之后,再将知识框架进行细化,细化的知识与框架其实是总分的逻辑关系。

它们天然密不可分,有着极强的联系性,不需要再一次经历感知、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直接就可以将细化的知识与框架建立联系,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认知。

相较于一开始就将所有知识摊开来从头到尾逐个记忆,先将知识利用关键词法等方法精加工为框架,以框架为图式,将细化的知识同化为更全面具体的图式,这种立体的有联系的结构性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快速掌握哦(PS:用 Effie 做知识框架图超好用!我厚厚的四本中国古代文学被我整理成卡片式的导图组合,一目了然!)


重复就是yyds

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学习,重复总是最基础、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或许这一 part 我可以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给大家解释:

因为我们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大概只有七个左右的信息项目,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为20-30s,要让它转化为长时记忆,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复述策略

但是复述意味着仅仅只是机械化重复吗?重复意味着次数越多越好吗?

不是,当然不是。

重复的前提是对知识内容彻底的消化理解

这很好理解,如果不经过上面两个步骤,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那么只会陷入机械性重复的怪圈。

重复要科学安排时间

学习者们对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都不陌生: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最初的几个小时忘得很快,两天后就变得较为缓慢。

所以我们要合理安排复习。

比如说,在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后进入记忆(复习)阶段,我们要将精力集中在一小时前、前天、一周前这三个时间段的所学知识。并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重复的方式要多样化。

重复并不只有背诵这一个途径,我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全身的感官系统,可以默记、可以默写、可以演绎、可以在实践中练习、可以模拟情境、还可以采用提问法……

一般来说,在达到掌握水平之后,继续进行150%的过度学习更有利于抵消遗忘,加强巩固知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